教育行业今年的急刹车,印证了非市场因素(尤其在政策方面)永远是一家企业所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当我们全然置身其中,我们就把它理解为突如其来的黑天鹅,当我们回头去看三年前国家领导人的发言,就会发现是我们亲自养大了这头灰犀牛。不过虽然整个行业都碰了壁,但各家或多或少还是在这短短几年内卷出了一些有认知有经验的人才和有战斗力的团队,这或许是目前竞争不再激烈的那些行业里不再多有的。
「人类在认知上只能听到符合自己认知的话,不符合的完全听不到,人们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叫好不是因为有了新认知,而是符合了原来的认知才叫好。」嗯嗯,时刻提醒自己。
底层逻辑 + 环境变量 = 方法论,方法论 × 实践 = 成功。意见领袖(和自媒体)的价值在于发挥他们的归纳能力和搬运能力,输出方法论给大众,实践家们更多的则是投身于演绎、试错,以及被意见领袖们讨论和归纳。
信息是一切决策的基础,当然除了做艺术。个体认知的迭代,离不开持续的优质信息摄入;团队的共同成长,离不开充分的信息共享;公司的战略选择,离不开上下内外的信息流通。—— 以及,这些事情有没有真正被重视、以什么形式在落实。
高阶游戏玩家通常要有意识和大局观,「意识」是判断得出敌人的位置,摸得透敌方的打法,「大局观」是清楚我方的优劣势,知道现在该开团还是该发育、该以哪个位置为核心。—— the same as being a PM
在不同的人那里分别看到了两句话,觉得很妙:
在一开始的时候你宁可让 1000 人 love 你的产品也不要让 10000 人 like 你的产品。
宁可占据一小部分人的绝大多数时间(比如 Notion,Sketch),也不要让多数人使用一点时间(比如 Xmind,Wunderlist)。
一句来自于美团王慧文,代表了包罗万象的大平台,一句来自于 flomo 少楠,代表了极度垂直的小而美。然而背后的主张非常相似,深度优于广度,聚焦先于扩张。往大了说,这是一种不惧机会成本的战略选择,往小了说,只不过是做产品的一个基本原则。
私域就是最接近用户的地方,私域源自于大家对低成本甚至免费的、能够重复触达的人群的渴求。私域运营的过程就是与用户建立长期且忠诚的关系,过程指标是留存率、触达率,私域运营的抓手是有价值的内容、差异化的内容,私域运营的目标是高效持续的成交,结果指标是转化率、复购率。
项目成败必须从两个维度来评估,一是项目自身的关键指标是否达成了预期的目标,例如漏斗转化率,二是对于大盘整体的数据是否产生了正收益,而不仅仅是各模块之间发生了零和博弈。
在增长中,产品的核心作用有三:第一,创造价值(工具增长),要么做出差异化,要么比别人好,而差异化的竞争又也会演变成谁更好的竞争,然后继续寻找差异化;第二,承载价值(内容增长),要么探索新的内容形式(短视频的爆发、直播的兴起……),要么具备优质内容生产能力(PGC),要么拥有具有生产能力的用户群体(UGC);第三,扩散价值(裂变增长),既要能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又要有能够触达用户、留住用户的场景。
问题是现状距离预期的差距。做一个改版之前,要先准确定位问题,要想定位问题,少不了分析现状、梳理目标、找到差距。这几点如果不做,或者做的不充分,没有在团队内形成共识,则可以称之为「为了改版而改版」。
朋友圈坚持用时间线排序,背后的本质是熟人社交圈的内容价值并非仅仅在于内容本身的信息价值,而更多的在于内容生产者相对于内容消费者的身份,越亲近的朋友,用户越关注他们最近的动态,打乱时间序会让熟人内容失去原有的价值。想象一下,你朋友上周就已经跳槽了,而你是朋友圈最后一个知道的;你在朋友圈吐槽 Tony 老师把你头发剪残了,半个月后你的朋友突然评论了一句发个照片看看。另外一个角度,乱序也就是推荐逻辑,而绝大多数人的朋友数量不超过 200,朋友圈的内容数量就更加少了,只有当内容数量足够多(通常是半开放或全开放的内容社区场景),用户浏览效率低的时候,才有必要做个性化推荐,否则就画蛇添足了。
面对一个陌生领域的产品,大体上可以从目标人群、解决的核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商业模式乃至行业发展等几个方面来着手分析。产品形态是果,用户需求是因。任何时候没有头绪,分析用户,分析需求。
逻辑的两个要点:「分类」和「顺序」。能把一件事儿讲得有层次且有序,就是有了逻辑的基础。
强业务导向的行业,产研团队的交付能力应该要尽量匹配业务快速发的需要,否则无法第一时间响应业务诉求,也会错失很多原本值得探索的机会点;研发团队的需求吞吐效率应该要大于产品团队的需求产出效率,否则就会开始频繁的删减需求、妥协细节,没有时间做更合理的底层设计,也没有精力去实现必要的性能需求,也于是代码变得不易维护,产品逐渐平庸。所谓温水煮青蛙。
「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张小龙这样说。但是微信 8.0 给出的解决方案,在我看来是对同类和社交这两个概念的误解。同类可以是心性相同/爱好相同/处境相同/信念相同,绝不仅仅是心情相同/状态相同。社交的本质是关系递进的过程,是产生兴趣、发生互动、获得反馈。
新鲜时代下的怀旧执念
LEEN'S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