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不听音乐的智人都死了。」
新鲜时代下的怀旧执念
LEEN'S BLOG
因你看见,所以存在
12 月底,微信进行了 7.0 大更新,产品圈乃至整个互联网圈都像过年一样。印象中这是张小龙第一次将他的产品理念直接呈现在微信开屏文案中:
因你看见,所以存在。
更加充满哲学味道的是张小龙发表的一条朋友圈,来自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张小龙反复强调微信是一个工具,那些真正深入我们生活的工具,往往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帮你解决问题,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又安静的如同并未存在。这让我想到另一句话,「真正的科技是让你感受不到科技的存在」。
具体到微信这次的更新,依旧遵循了一贯的原则。不管是微信本身的服务,还是用户生产的内容,都不做基于平台或算法的分发。具体来看,就是这样两点:如果一个新功能能给用户带来价值,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不需要对用户做强制提醒;如果一个内容本身足够优质,自然应该凭借其本身的力量获得更多曝光,而不是依托于毫无节制的算法分发。
针对第二点,延伸一下。相比于算法分发,基于社交关系的分发,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平台干预,在这个只有简单规则的去中心化环境下,一切都是趋近于自然发展,而这个「自然发展」是符合群体心理甚至经济规律的。现实世界中,人接受信息的来源很大一部分就是身边人,身边人的选择会代替一部分你自己的选择。
最近在听薛兆丰教授的经济学课,薛教授拿十年前的美国次贷危机作了案例分析,这里也做个思维实践,再回顾一下。课程中讲,优质资源一定是稀缺的,存在稀缺就一定需要作出选择,选择就得有标准,有标准就会产生歧视(经济学上的「歧视」是中性词,不是贬义词)。而当原本符合经济规律的歧视行为不符合规则制定者的期望时,他们就会进行干预,平台分发或者算法分发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人为干预,因为那代表着某些利益倾向。而一旦对经济规律做出过度的人为干预,这个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就会受到较大的威胁,又或者说,系统可能就会对某一方群体不再友好。设想,你开创了一片天地,种下了一些生命并给予他们上瘾却低劣的食粮,但终究你只是为了在他们身上实现统治、获得利益,而不让他们自然生长,终有一天他们会发现这个真相,而到那时候,这个世界怎么可能还会安定如初呢,放电影里都不允许。
何为「善良比聪明更重要,且是一种能力」,我想我有了新的理解。
张小龙这样描述产品经理,他说产品经理应该像上帝一样,了解人性和群体心理,制定简单的规则,建立一个系统,让用户身处其中,让系统自然演化。不得不感慨,这样的产品境界很难达到,会让人有种心之所向无以到达的无力感 —— 你能感受到,但却很难真实触碰到。新年伊始,写这样一篇文章,就当种下一个信念吧。
P.S. 提一个有趣的事情,微信这次上线的「时刻视频」,官方的英文叫法是 Time Capsule,巧的是我在博客里也用到了这个概念。我的用法来源于一个很有意思的日记 App,叫做「时间胶囊」,最初的胶囊很简单,就是每天一粒日常胶囊以及限量的未来胶囊,后来更新了一些更有意思的胶囊和功能,也多次在 App Store 获得官方推荐。虽然我并没有在用,但它作为一个小众 App,在发挥创意这一点上已经很值得推荐了。
路过
夜光
强迫症
人潮人海中,有你有我
罗老师和他的子弹短信
子弹短信横空出世,上线一周拿到 1.5 亿融资,11 天突破 500 万激活用户,而且是自带营销体质又富有争议的人物罗老师背书,加上这次的另一个主角是微信,于是忍不住写一点东西。
微信追求的不是精英主义,是「普世」
微信是非精英主义的产品,微信的用户不只是某一类具体的人群。罗老师口中的「次世代社交产品」,相比微信多了一些机灵的功能点,但显然这些微信都已经想到过了,只是没有选择做它们。赌 1 块钱。
很多抱怨微信的人都是在拿自己的需求审视微信。我很喜欢飞猪老师这个人,非常酷(本质上是因为他具有非常独立且外显的人格),但当他在骂微信的即时通讯这一核心功能的体验烂的时候,不能忽视的是,他自己做的产品一定是一闪这种满足他自己(这类用户)需求的产品,以及 NOMO 这种将酷进行到底、极具复古色彩、反流行(然后又在一小波人群中形成流行)的产品。
回到子弹短信与微信,拿语音功能举例,普通话标准的人群有多少?语音识别技术能够支持的方言有多少种?语音一发就是好几条 60 秒的用户占多少?手滑的概率以及需要重听语音的影响程度有多大?为了解决某个所谓的问题给更多用户带来更多问题或干扰,是愚蠢的。要知道有一部分人在抱怨无法拖动语音进度条的时候,另有一些小白用户连按住说话、松手发送这样的逻辑都理解不了的。对于现在的微信来说,其功能分化程度越高,造成的认知复杂度就越大,普适性就越低,微信不得不中庸起来,不偏不倚不骄不躁。因此转文字这样的低渗透率功能一定是藏在长按菜单里。用户群体分了层,产品也就需要有纵深。
「为什么微信没有……的功能」、「为什么微信没有这样做」一直是我认为微信身上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小到具体功能设计原则,大到产品策略与逻辑,全都贯彻始终。所以子弹短信其实是在功能上满足了某一群对高效沟通有强需求的人,从认知上戳中了某一类具有精英主义思维又对微信社交产生了焦虑和厌倦的的人。
子弹短信当然颠覆不了微信
当下微信的本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身份证,微信的价值在于关系链(早期建立了人与人的关系,中期拓展了人与信息的关系,现在在构建人与服务的关系)。
从「点」上解决问题,是革不了强大如微信这样的产品的命的,人家玩的是「体」,还不是「面」。不出意外,微信将来只会被另一个维度的物种打败或替代,就像新媒体革了传统媒体的命,iPhone 革了诺基亚的命,数字音乐摧毁了传统唱片工业,就像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一旦那个时刻到来,对于微信来说应该就是不可逆的断崖式崩塌了(小程序或许是微信应对那个时刻到来的武器和筹码)。罗老师说支付宝很快会进入子弹短信,但激不激得起水花显而易见,子弹短信可能甚至都挠不到微信的痒痒……
所以子弹短信创始人以及罗老师都是明白人,子弹短信只不过想着能不能分一杯羹,反而媒体界全然一副看好戏的模样,默契地装作子弹短信挑战微信来了。喏,这就是当下这个新媒体时代信息过载、信息爆炸的真实写照。
罗老师的偏执充满了悲情色彩
最后聊一聊我理解的罗老师,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有人说罗老师的偏执充满了悲情色彩,其实偏执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是好事,但绝对的偏执只有加上正确的认知和判断才可能造就一个伟人,否则只是在一条偏航的路上越走越远。
先讲手机本身。手机注定是国民级的消费者产品,面向的人群涵盖了各个行业、各个阶层,而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鲜明特征。如果把当下手机对于人们的意义,定义为一种与外界交互连通的抽象能力的延伸,衡量一款手机的综合价值高度,应该看这台手机对于全体消费者的赋能平均值,而非某一部分少数人群的赋能极大值。说白了就是作为手机不能偏科,仅仅满足一些高频但低覆盖率的琐碎场景,这款手机大概率是与「全民」这两个字无缘的。
落实到产品,锤子那些令人拍案叫好的点子,其实大都蕴含这样一个语境,那就是「如果你恰好有这样的需求」,要么掉进了微观且离散的 feature 级创新的深坑里无法自拔,要么目光所及都是当下人们接受不了的次世代幻想(TNT:???)。
罗老师骄傲地和那些骂 TNT 的网友们互喷,认为那些蠢蛋毫无眼界,意识不到伟大的诞生,并且觉得自己做着和乔帮主一样能改变世界的事业,殊不知在当时那个时代,乔布斯的出发点有着格局上的大不同,那就是让智能手机成为他认为应该有的样子,让所有人都拥有优秀的体验。能体现这一点的例子 iPhone 上比比皆是(尤其是在乔布斯时代):
第一代 iPhone 发布时就去掉了此前手机正面的绝大多数物理按键,只留下一面触摸屏和一个 Home 键,而且主屏幕没有各种复杂的小窗口和小组件,只有 App 图标,因为拿出手机你要做的事情无非是:
找到应用
>打开使用
>返回主屏
,而其中的物理按键只需要在用到的时候出现,这是任何人都共通的使用场景;坚信软硬件高度协同才能带来最极致的体验(谷歌从 Nexus 坚持到了 Pixel,微软也推出了自家的笔记本电脑 Surface Book,皆因后知后觉幡然醒悟),因此 iOS 注定逃不掉封闭专制的罪名,不像 Android、Windows 生来就是拥抱世界;
用体验说话,从不一味地拼硬件配置和参数,即使很多人误以为安卓旗舰机硬件水平强于 iPhone 甚至会性能过剩,而事实是就单核处理器性能而言苹果领先安卓旗舰一两年;
拍照最本质的意义在于记录真实世界的瞬间,所以 iPhone 在相机上的调教原则是还原真实,尽管很多(中国)人都在吐槽 iPhone 前置摄像头并且打心底里认为是苹果做得渣;
……
乔布斯的这些洞察,处处体现着第一性原理,也流露出些许有舍有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哲学魅力。因为简单所以普世,因为普世所以 iPhone 拥有其他手机探不着的天花板。而罗老师的产品哲学(如果有的话)与情怀,永远只面向一部分精英人群,和 iPhone 相比,不说背道而驰,也几乎大相径庭了。
并不是所有的极致都称得上高明,更不是所有的颠覆都等同于伟大。这也是为什么情怀救不了罗老师,相反正是情怀困住了罗老师。而罗老师身上最具悲情色彩的地方莫过于,他痴迷于此而不自知。除去纯技术层面的变革,改变世界一定是从事物最基本的底层逻辑出发,从抽象出来的本质需求着手,可惜只有极少数的个体拥有这套系统性的洞察力和决断力,很显然罗老师不在列。
做饭不是为了吃,做饭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不做饭。但开了火随便煮了点东西,就觉得这话好有道理。
能遇到这样的天空也是很惊喜
丑
追求「好看」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但主流的「好看」的特征一直都在变化。
我一直认为想要建立足够鲜明久远的形象或符号,行之有效的路径除了成为主流本身,就是与当下的主流划清界限。
得到肯定无法像 Apple 或 Google 一样创造主流,但这次更新的品牌视觉几乎奔向了美的对立面,只能说这个公司果然也是个不寻常的物种。
红
你好,北京
两年前,做了一个和身边人都不同的决定,放弃考研、选择就业。两年后,又做了一个和身边人都不同的选择,离开广深、成为北漂。
Força Barça
凌晨 2 点半,不同背景、不同年龄、不同城市的人,相约在一起疯狂呐喊和欢呼,偶尔出现几声响亮的脏话,只因一只球队 —— 巴塞罗那。
诗人贺炜在微博上这样打趣双方球迷:「讲真,我挺喜欢看你们距离事发地点一万公里,却互相想要弄死对方的样子,我爱你们。🐶」
足球就是这样,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可以带给人兴奋、紧张、悲伤、愤怒,各种好的或坏的情绪,而你又心甘情愿享受其中。
P.S. 这张照片是今天早上 6 点用 NOMO 第二台相机 135 B 拍的,据说这个「随机漏光」的效果是一个彩蛋。
带着拍立得去找早餐
飞猪老师说 NOMO 原本是要在愚人节那天发的一个关于「世界仍然属于拟物设计」的玩笑型产品。
讨好
歌手,又一季完结。刻意讨好观众,反而拿不到好名次。
张小龙说,微信不会刻意讨好或者过分尊重用户,因为那样做意味着你要向用户索取一些什么,而不是依靠真实的产品价值打动用户。